发布时间:2023-03-10
我们熟悉的世界总是对称的,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然而构成我们这个生活世界的绝大多数是正物质,反物质少之又少;那么这些等量的反物质哪里去了?微观世界的粒子特性诡异得超乎你的想象,他们到底长得什么样?能不能拍张照片给大家瞧瞧?本周末来自粒子研究一线的科学家将与你一起来讨论这些神秘的科学话题。
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共同组织的FIND论坛——科普沙龙系列活动,将于3月11号下午在中国科大艺术教学中心举办,本次沙龙的主题为“陶粲物理”。来自中国科大与国内合作单位的五位科学家,带领现场观众在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氛围中,探究陶粲物理的奥秘,领略“陶然共忘机,醉墨粲星斗”的科学意境。
粒子物理学研究物质世界最深层次的结构和最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陶粲能区物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以陶轻子、粲夸克命名的这一粒子物理分支是探索四大相互作用之一——强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研究自然界中诸多的神秘现象,如奇特态物质、质子中子的内部结构、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性等。陶粲物理研究需要专用的大科学装置(陶粲粒子工厂)和最前沿的高科技支撑,以及长期的投入与传承。
沙龙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由赵政国院士领衔主讲第一部分陶粲物理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赵政国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实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并作出诸如: 中微子质量测量, p奇异原子强相互作用效应研究,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实验研究, 大型强子对撞机ATLAS实验希格斯粒子和新物理的寻找等重大贡献。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他将向我们介绍陶粲物理研究的历史沿革。
接下来何吉波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性格迥异的强子家族。何吉波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LHCb实验。近期主要在LHCb实验上系统地开展双重味重子、奇特强子态的强产生研究,以及通过精确测量底强子的衰变来间接寻找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曾担任LHCb实验总的集中预选择协调人、“底强子与夸克偶素”物理工作组召集人和LHCb编委会委员。
随后周小蓉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核子结构之谜,周小蓉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参加北京谱仪BESIII物理实验和STCF项目预研,从事低能区QCD及重子相关的研究工作,研究课题包括奇特态粒子性质研究、核子与超子的电磁结构精确测量,重子稀有衰变和CP破坏的寻找。获2020年中国科学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021年校杰出研究校长奖。
李海波研究员的报告主题为: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之谜与CP破缺。李海波研究员目前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长期从事正负电子对撞机物理实验研究。曾参加BES、BESII实验、LEP上的ALEPH实验和美国的BABAR实验。现在主要从事BESIII实验研究, 曾担任BESIII实验物理协调人,现任BESIII实验发言人。
最后罗箐老师的报告主题为:尖端技术知多少。罗箐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他长期工作于加速器大装置前沿,主要从事高品质电子束的精确调控与测量研究。近期研究包括基于谐振腔的非拦截高分辨直线加速器束流参数测量、基于同步光干涉法的储存环束团尺寸测量以及超级陶粲装置加速器物理设计等。曾任合肥光源重大升级改造项目磁铁系统负责人、合肥先进光源概念设计重要方向培育项目负责人,现任超级陶粲装置预研加速器总体召集人。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粒子科学与技术中心、中国科大艺术教学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安徽省院士联谊会协办。本次活动由赵政国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汤书昆教授担任顾问,中国科大吴雨生教授、中心办公室主任何勇副研究员具体进行了科学传播专题策划。
届时,活动将通过科技袁人抖音,蔻享学术直播间,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共同直播,3月11日下午2:00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扫码进入直播间,在线参与交流讨论。
报名/观看方式:线下参与FIND论坛陶粲物理沙龙,需要扫码报名;活动将通过科技袁人抖音,蔻享学术直播间,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共同直播。
编辑: 吴祖赟